论坛 > 公共交流
[时讯快报]税务自查渐被正视 风控重点顺势前移
  • teacher061

身份: 辅导教师
头衔:超级版主
帖子:7688
最后登录:2024-04-10
发表于:2015-06-14 07:38 状态:审核通过

税务自查渐被正视 风控重点顺势前移
来源:《中国税务报》 发布时间:2015-06-11  作者:张凯 编辑:无忧草
核心提示:北京一个企业集团自查补税200万元,后续审计环节仅一个事项就补税2亿元。
5月30日下午1点50分,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距论坛开幕还有10分钟。

记者在北京中税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税务报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税务风险防控高峰论坛现场看到,尽管会务人员多次提醒与会企业代表去合影留念,但仍然有不少大企业代表不愿离开座位。坐在第二排的一位大企业税务总监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正在进行自查,对今天的会议内容非常关注,她担心合影回来座位被人占了。记者发现,作为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自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被企业所正视。不过,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改变。

自查走过场:一个事项后期补税2亿元

北京市国税局第五直属税务分局局长严纪:“北京一个企业集团自查补税200万元,后续审计环节仅一个事项就补税2亿元”。

在当天的论坛上,北京市国税局第五直属税务分局局长严纪讲述的一个真实案例把很多大企业代表都“惊到了”。

几年前,有一个企业集团在北京有50多家成员企业,每年缴纳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多达几十亿元。税务机关前不久在对其过去5年纳税自查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该集团自查补税额不到200万元,其中印花税和个人所得税占到9成,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只有11万元。但是,经过案头审计和现场审计,仅一个特殊事项就补缴了企业所得税2亿多元。严纪直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企业自查环节走过场,其中的教训可谓惨痛。

其实,对很多大企业而言,自查并不陌生。无论是在企业所得税、货物和劳务税等税种管理中,还是在税务稽查部门税收检查中;无论是行业税收管理中,还是在“堵漏增收”等税务机关临时性工作安排中;无论是在大企业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中,还是在分事项税收风险管理中,自查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遗憾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税务机关设置的这一环节却并没有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大企业负责人看来,这一环节“可有可无”。甚至在一些地方,企业抵触、应付和藐视自查的不同情况都有发生。

“大企业对自查的态度正在快速转变。”严纪说。她表示,随着大企业对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了解,大企业普遍对自查环节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最早的藐视、轻视和侥幸等心态逐渐没有了,后来请中介机构协助自查的大企业越来越多,现在则有更多的大企业愿意主动和税务机关直接沟通,共同应对自查环节识别出来的税务风险。“作为从事大企业风险全流程管理的税务机关来讲,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严纪说。

北京中税网税务师事务所总裁王冬生近年来帮助很多大企业客户开展过自查。他认为,从大企业的角度看,自查不仅能发现过往存在的一些税务风险,更重要的还能创造新的价值。比如,有些大企业在自查阶段发现有一些税款多缴纳了很多年,很快纠正了这种错误做法,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同时,在自查阶段,还有些大企业发现一些税务处理还有合法的税收筹划空间,这又能为企业节税不少。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表示,企业在自查环节往往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税法的确定性不足,这是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税务机关在这方面应该更加主动,减少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一是推动税收法定化进程,到2020年,力争将所有的税收暂行条例升级为法律;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以往制度设计要素构建过程当中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三是探索建立规范的税收示范制度,强化行政解释制度;四是规范税务争议的协调解决机制。

应对新策略:做实做细减少后续压力

北京中税网税务师事务所总裁王冬生:“大企业光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自查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具体行动上把自查做深、做细。”

认识深度决定行动力度。诸多大企业自查不全面、不到位导致后期税务风险大增的事实,让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在自查环节就早早地行动起来了。

中国人寿一家成员企业的税务处长李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更愿意用“曲突徙薪”一词来形容大企业在自查环节为防控税务风险而采取的行动。在他看来,曲突徙薪的本意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相比较而言,这个成语更能体现当前大企业在自查环节防控税务风险的行动力——要自查,就要真查。

采访中,多家大企业财务总监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他们应对税务机关自查时都在打心理战——如果在自查环节补缴的税款较少,在后续的审计或稽查环节补缴的税款较多,税务机关会觉得“有面子”,从而尽快收官;如果自查环节补缴的税款过多,后续的审计或稽查环节补缴的税款较少,审计人员或稽查人员往往会觉得“没有面子”,进而加大审计或稽查力度,最终查补的税款有可能更多。基于此,以往的很多自查都没有做实、做细。

随着以风险为导向的税收管理逐渐成为税务机关的共识,各级税务机关现在越来越在意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完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查补税款的多寡。在这种转变之下,大企业越来越看重自查。

在王冬生看来,自查不能原地踏步,而应每自查一次就要提升一次。他告诉记者,大企业光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自查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具体行动上把自查做深、做细。比如,每次自查之前,应该对参与自查工作的企业税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果自身的力量不足,就应该及时请税务机关或中介机构专家帮助培训。比如,公司领导层对自查也要高度重视,这样,自查发现的税务风险,涉及哪个部门,公司领导层就应要求哪个部门按照要求改正,下次自查还发现问题的,就应该追求相关部门的责任;比如,如果在自查阶段发现某个税收政策本身有问题,就应该写报告,锲而不舍地要求相关部门修订,否则同样的问题下一次还会出现……

谈起政策修订,中石油集团公司财税价格部税务处处长杨惠杰发现,近年来税务机关正加速修改可能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一些税收政策。尽管目前仍然有一些税收政策有待完善,但毕竟这让大企业感受到了税务机关的努力,也让大企业感受到管控税务风险是税企共同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企业,更应该珍视税务风险自查的机会,在这个环节做好税务风险识别和应对的工作,并力求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如果大企业通过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补缴税款,并消除风险因素,可以停止违规行为的累积或者恶化,必然减少滞纳金或者罚款的损失。

在采访中,也有大企业代表反映,税收自查是在税务机关组织和辅导下,企业对自身涉税事项的自我纠正,是鼓励企业将税收管理由事后提到事前和事中的重要方式,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对企业自查环节发现的问题究竟如何处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规定。税务机关一般只要求补缴税款即可,有时候需要缴纳滞纳金,个别时候还需要缴纳罚款。在具体操作环节,各地税务机关的处理方式也有差异,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统一各地对大企业自查环节的税收征管口径,给大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引导大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自查。

借力好行舟:按税务提示自查更高效

中国航空结算公司财务总监刘倩:“目前税务机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都非常先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大企业。在自查阶段,自己摸索不如按照税务机关的提示按图索骥。”

在自查环节向税务机关借力,已经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大企业的共识。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管理三处处长王福凯在论坛上表示,在这几年的实践当中,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在服务和管理大企业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花费了相当的人力和精力开发了自查软件,及时根据政策的变化对自查软件的条款进行更新、完善,从企业集团总部到最基层的成员企业都进行了税务风险的排查,系统地梳理了大企业的税务风险。“这些工作成果,如果大企业能够积极地应用到具体的税收管理实践中去,对提高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会有很大帮助。”王福凯刚刚讲到这里,一位坐在记者前排的大企业负责人就低声评价说。

对基层税务机关的个性化服务成果,一些大企业财税负责人同样感到“很震撼”。比如,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国税局就开始向大企业推送“两函一书”,效果显著。其中,《重大涉税事项问询函》主要作用是纠正大企业的认识偏差,《重大涉税事项提示函》主要作用是纠正大企业的行为偏差,《重大涉税事项税收遵从指导书》则既纠正认识偏差,又纠正行为偏差。2012年~2014年,北京市国税局各分局共下发“两函一书”1400余份,提示税务风险800多个,企业经提示自查补税2.37亿元,加收滞纳金2000多万元。

中国航空结算公司财务总监刘倩结合以往自查的经历表示,目前税务机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都非常先进,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大企业。因此,在自查阶段,自己摸索不如按照税务机关的提示按图索骥。刘倩表示,目前,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是税企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开展税务风险自查以前,他们也曾经自己摸索过,但是总感觉到很吃力。但是,在第一次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自查后,发现税务机关提供的自查提纲非常好用。只要对照自查提纲把所有的问题挨个筛查一遍,很多税务风险就自动“冒”了出来。然后再顺着这些税务风险往下分析:哪些环节容易产生税务风险?为什么会出现税务风险?究竟是谁的责任?怎么应对才是有效的?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税务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自然一目了然。“借助税务机关的自查提纲,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刘倩说。

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林军表示,税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纳税的全过程,而税务中介机构提供的是恰恰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税务服务。无论是化解税务风险,还是解决税务争议,包括中税网在内的税务中介机构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并且还有“健康体检”这样的专门服务,是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好助手。因此,需要开展自查的大企业,也不妨借助税务中介机构的力量。